食品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程控制体系构建与实践-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交流区

(一)建立学位论文关键点第三方评价的机制

    研究生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晴雨表”,体现了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学习、科研、毕业整个过程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梳理研究生培养环节,将研究生学位论文查新开题、学术不端行为检测、预答辩、双盲评审、答辩等确定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在关键点采取第三方同行评价制度,明确评价指标和评价结果使用,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

    1、博士生的查新、研究生选题过程的第三方同行评价

    为促进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其开题论证的创新性、新颖性和前瞻性,避免重复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博士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管理,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西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开展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查新工作。论文开题报告前1个月,博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开展选题查新工作。查新报告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 主要依据之一,开题时需提交专家小组审阅,并随开题报告一起提交存档备查。对未按规定进行选题查新并提交查新报告的博士生,学校将不受理其答辩申请。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是学位论文研究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开题报告进行考核。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文献综述(对主文献的查阅、分析和总结)、选题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及难点与特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进度安排以及完成论文工作的时间。研究生在导师和指导小组的指导下,阅读文献资料、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确定论文题目。博士研究生第二学期,硕士研究生第三学期,西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成立3-5位高级职称、研究生培养工作经验丰富的第三方专家组成的考核小组,对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难点,明确方向,以保证学位论文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结果。

    若开题报告未通过,审查小组应指出其问题所在,并与导师协商、要求其在限定时间内重新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若需对论文选题进行重大变动者,应及时重新完成开题报告。

    2、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第三方检测

    为切实加强学术道德及学风建设,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西南大学与cnki科研诚信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合作,自2010年开始对申请学位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进行检测,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规范,协助导师、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更全面地了解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正文全文查重文字重合比不得超过15%,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正文全文查重文字重合比不得超过30%。超过者的学位论文不能送审和参加答辩。

    3、评审过程的第三方同行评价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第三方评审,又称“双盲外评”、“盲评”,是对学位论文的学术道德评价和质量评价,可以规范合理地淘汰质量低劣的论文,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按照《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办法》(附件一)要求,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成立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领导小组(简称盲评领导小组),全权负责学位论文盲评和保密工作。论文盲评对象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所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的研究生按规定格式提交盲评论文(隐去作者姓名、学号和导师姓名等表明身份的内容,取掉“论文后记”、“致谢”等部分)。每篇博士学位论文由3位专家评阅。每篇硕士学位论文由2位专家评阅。学位论文全盲评的方式一般可分为传统纸质论文匿名评阅和网上电子论文匿名评阅两种,其中学术型研究生论文借助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平台进行网上匿名评阅,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送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高校评阅。论文评审结果一般在论文提交一个月后确定,实行“一票否决制”。研究生管理办公室负责将评阅意见及时通知研究生和导师,并告知结果认定及异议论文申诉相关政策。同时,研究生管理办公室要统计收集论文盲评存在的问题,以毕业年级、低年级学习交流会或讲座的形式告知全体研究生,避免一些低级错误,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盲评后,研究生应依据“学位论文评阅书”上的评阅意见对学位论文进行认真修改,填写“学位论文修改报告(盲评后)”,详细列出修改内容,说明学位论文修改情况,本人和导师签字确认后,向答辩委员会提交。

    4、预答辩和答辩过程的第三方同行评价

    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是检查博士学位论文工作进展、保证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西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学位申请者必须进行学位论文预答辩,预答辩通过者方可提出学位论文正式答辩申请,将论文送评审。博士预答辩委员会成员由同学科领域的教授或研究员5人(含)以上(单数)组成,其中校外专家2-3名,博导人数不得低于1/2,答辩委员会主席由校外专家担任,其中导师、评阅专家不能作自己所指导学生的预答辩委员会成员。预答辩委员会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审查,着重检查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学术水平、理论运用、实验或调查研究的立论依据、数据处理、关键性结论、工作量、研究成果、学术规范等内容,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最后采取评议方式得到博士论文预答辩是否通过的决议,对有争议者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做出决议。预答辩决议结果分为通过、修改后通过、不通过三种。博士预答辩的实施受到了学生、导师和专家的一致好评。鉴于此,西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计划在硕士研究生中推广预答辩环节。

    研究生毕业暨学位论文答辩会上,研究生宣讲论文并回答答辩专家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就一些学术观点展开辩解。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和预答辩相同。硕士学位论文的答辩委员会由5人以上(单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组成(至少有一名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主席由校外专家担任,其中导师、评阅专家不能作自己所指导学生的预答辩委员会成员,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1名行业领域的高级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通过答辩,委员会讨论并形成答辩决议书,对论文选题、研究设计、研究过程与方法、学术水平、研究成果及学术规范、写作水平、不足之处等方面作出总体评价,提出修改意见,申明论文答辩表决方式、是否通过答辩、是否建议授予学位及等级评定结论。

    答辩后,研究生应根据答辩委员会意见对学位论文进行认真修改,填写“学位论文修改报告(答辩后)”,详细列出修改内容,说明学位论文修改情况,本人和导师签字确认后,提交答辩秘书审核。答辩秘书审核认为未达到要求者,提交院学术委员会审核。

    (二)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真实性追溯机制

    建立以实验记录本为主体,研究生学位论文阶段性记录检查以及研究生学位论文真实性保证为辅助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真实性追溯制度。研究生入校时即发放《实验记录本》,用以真实完整地记录实验数据。导师定期检查《实验记录本》,监督并了解研究生的实验情况。毕业论文定稿后,研究生提交《实验记录本》、盲评学位论文的纸质版及电子版、导师及研究生签字确认的“学位论文图表的原始记录说明”,由院学术委员会随机抽取10名硕士研究生和全部博士研究生进行核查。核查不合格,解释数据来源不清者不送盲评,推迟半年申请答辩。如论文送出后查出问题,盲评结果无效。毕业答辩时,研究生须携带《实验记录本》,方便答辩委员会的委员核实数据。研究生毕业后,《实验记录本》在实验室保存三年备查。实验数据记录、导师监督、学术委员会抽检、答辩委员会核实等过程形成研究生学位论文真实性追溯体系。

    (三)建立学位论文质量研究生导师责任制机制

    研究生导师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教育部教研〔2018〕1号文件《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指出:研究生导师要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研究生指导方式,潜心研究生培养,通过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等措施,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2013年申报了西南大学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研究生导师责任制制度建设及评价。随后制定相关文件,贯彻落实研究生导师责任制,规范导师的考核体系,实行奖惩并用制度。2014年学院制定了《食品科学学院硕士招生指标分配实施细则》(附件二),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结果、学术道德规范情况、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合理地与导师的招生指标、业绩等直接挂钩,促进导师“教书育人”职责的完美结合,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四)其他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控制机制

    在第三方评价机制、真实性追溯机制以及导师责任制“三位一体”体系基础上,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完善了招生制度,革新了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体系、强化了中期考核制度并严审答辩制度。这些制度贯穿了研究生招生、培养、毕业暨学位授予等环节,一起构成了食品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程控制体系。

    1、完善招生制度,改善生源结构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招生制度实施了系列的革新。首先,通过《食品科学学院硕士招生指标分配实施细则》(附件二)、《食品科学学院博士招生指标分配、录取办法》(附近三)等政策的实施,对指导老师招生指标分配方案进行了革新。新政策要求导师用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来换下一年度的研究生招生指标。此举一改往日平均主义做法,将更多的招生指标投入到有项目、有产出的导师或指导团队。其次,革新了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办法,降低了初试和复试中笔试科目成绩比例,增加复试中专业及综合素质和能力测试成绩比例,更有利于全面考核考生对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程度,利用所学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最后,借助于西南大学的优质生源招生保障制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增加了推免生招生计划,用以吸收优质生源。

    2、革新培养方案

    研究生普遍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且其首要任务是科学研究。因此,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少而精”。“少”指研究生需要完成的课程学分不能太多,以1-2学期修完为宜,不能将研究生局限在课堂。“精”指研究生的课程需要传授的不是基础知识,而应是基础之上的学科前沿。基于此,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2013-2014年度重新论证了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新方案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总学分由14分降到13分,硕士研究生总学分由33分降到25分。

    3、创新性开设主文献研读课程

    为了使博士、硕士研究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本学科最主流、最经典、最前沿和最具特色的文献,把握本学科发展脉络,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快速进入学科专业研究领域,借助于西南大学的政策,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于2013-2014年度改革了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开设“中外主文献研读”专业必修课程(36学时,2学分)。

    “中外主文献研读”课程借助“互联网 ”教育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线上的学科主文献资源库和线下课程学习两部分组成。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全体导师精心遴选最主流、最经典、最前沿和最具特色的文献,形成线上的学科主文献资源库。线上在线学习包括中文、外文经典文献阅读、读书报告交流与研讨、中外文学术论文写作等功能。线下课程学习由任课老师采用传统授课方式进行,集任课老师授课、学生交流、教师点评、集体讨论、学术论文撰写为一体,将中外主文献数据库的经典、前沿知识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同时,指导教师将该系统运用到研究生指导过程中,并对研究生主文献研读提出相关具体要求。

    4、强化中期考核制度

    中期考核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研究生入学以来德、智、体、能进行一次全面综合考查评价。实施中期考核有利于促进研究生德、智、体、能全面发展,提升导师的指导性,改进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有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控。

    中期考核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下以导师组为单位进行中期检查,检查研究生对开题论证专家建议的落实情况,监督研究生论文选题及研究框架。线上需研究生、任课教师、导师、教学秘书按照mis流程,在中期考核期间内提交或审核完毕研究生培养信息,如课程考试成绩、开题报告、全日制研究生学术活动、全日制硕士生实践活动等信息。

    5、导师和学科严审答辩资格

    研究生导师是学位论文质量及答辩资格审查的第一责任人。学生填写“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表”。导师按照培养目标和学院的要求,对研究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学位论文的质量进行审查,在“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表”中明确签署是否同意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意见。指导教师应与学位论文未达到规定水平,不同意其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进行充分沟通,签署不同意其答辩的具体理由和意见,报院学术委员会审核备案。

    导师审核通过后,拟毕业研究生按要求将答辩申请材料交到研究生教学秘书处。研究生教学秘书审核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研究生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完成情况后,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提交通过审查名单。


西南大学 食品科学学院 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交流区的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